防震减灾故事 | 胡米东:台站工作也要“十项全能”
手段观测、数据处理、震情会商、异常落实、地震应急、仪器运维、科研项目、科普宣传......面对基层台站千头万绪的工作,江苏省地震局无锡地震监测中心站溧阳地震台的胡米东说,“台站工作既要耐得住清苦,也要‘十项全能’,这样才能把工作捋顺,把台站打理得井井有条。”
有狠劲,下笨功夫练好基本功
2005年,胡米东来到溧阳地震台,成为一名地震新人。当时台站观测手段少,仅有三套监测设备。为了提高地震震相分析能力,胡米东把电脑中的历史地震震相一条一条打开学习,归纳总结,做好学习笔记。再找到历史地震波形,尝试震相标注,并与老同志标注的结果进行比对,找出差异。同时虚心向老同志请教标注技巧,遇到新地震主动去处理。两个月里,他标注对比了1000余条地震震相,做了几十页学习笔记。为了提高更换相纸的基本功,他每天中午和下午都要去暗室巡检,查看滚筒是否异常。“有时晚上睡觉都梦到自己在更换相纸,提醒自己要小心。”通过两个多月苦练,他熟练掌握了监测工作。
胡米东把这种踏实的态度在工作中一以贯之,负责的多个测项在全国、全省评比中屡获前三名。
有钻劲,在琢磨中寻找答案
在工作中,胡米东遇到问题爱琢磨。2014年,他发现台站使用的CMG-3TB地震计经常出现故障,严重影响了监测数据的质量和连续率。于是,他申请了中国地震局三结合课题,对地震计运行故障进行分析与研究。
在溧阳台单个台站,接触的仪器和问题有限。胡米东申请参加省局仪器运维室到各个台站从井下提故障摆的工作。“我跑了许多台站,认真查看每个故障地震计的故障现象,发现许多共性问题。再和仪器室同志分析地震计故障原因,跟厂商专家现场请教,研究解决方案,反复试验调整,逐一解决故障原因。”胡米东举例说,当时地震计遭雷击的比例很高,常常迫使监测中断。经过分析研究,他认为是设备之间连接方式不合理。地震计与数采之间距离较远,且通过长距离模拟信号线直连,这就容易导致雷击。与省局专家讨论后,将数采改放在离地震计较近的摆房,数采与观测室通过光纤传输信号,该模式既降低雷击风险又提高数据质量,被广泛使用。“台站的项目以实用性为主。我们想的就是科研与业务融合,解决工作中的麻烦,实实在在地提升工作的效率。”胡米东说道。
有韧劲,披星戴月是家常便饭 地震工作需要24小时待命。“我们主打一个随叫随到,随时上线。”胡米东说道。2021年12月22日21时46分,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发生4.2级地震。正准备休息的胡米东接到地震信息,急忙拿上外套,来不及和家人打声招呼,全速赶向单位参与应急工作。 酷暑天气下的运维工作也令他印象深刻。今年夏天,有一次晚上九点多,微信工作群里有同事反映苏22井信号中断。胡米东和同事立马冲出家门赶到单位,拿上运维工具后,又马不停蹄赶到三十公里外的苏22井观测点。他们顾不上蚊虫叮咬和满头汗水,排查故障,紧急维修,一个多小时后终于恢复了信号。回到家时已是凌晨1点多。“运维是一项基本工作,我们就当是夏练三伏,冬练三九,苦中有乐。”胡米东说。 有干劲,让地震科普有声有色 作为台站科普工作的主力,胡米东把溧阳地震科普馆、中小学课堂、社区都当做科普舞台,通过讲解讲座、视频动画、模型演示、有奖问答等方式传播地震知识。
“特别是中小学生,他们在科普活动中兴趣浓厚,听得全神贯注,互动热情很高。这对我们的工作是个正向反馈,让我体验到工作的乐趣和意义。”
如一滴水,放进大海才能永不干涸;似螺丝钉,扎根平凡岗位也能闪闪发光。工作19年以来,胡米东始终脚踏实地练本领,兢兢业业干实事。“我生在溧阳,长在溧阳,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家乡建设贡献一丝微薄之力。” 来源:中国地震局微信
信息来源:江苏省地震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