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图片新闻
防震减灾故事 |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发布日期:2023-02-21 14:55 浏览次数:

“波形清晰完整,数据连续可靠。”看着屏幕上的蓝色波形数据,江苏省地震预警中心的值班人员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这些来自盐城大丰海域的数据,是对中心技术团队艰苦奋战、解决海上架台难题的最好馈赠。

抢抓机遇,向最难之处攻坚 

江苏海岸线近千公里,海域面积广阔,其中南黄海海域地质环境复杂、深大断裂发育,中强地震活动强烈,随着经济迅速发展以及海洋资源的勘探开发,对减轻海域地震灾害的需求也日益迫切,加强海洋地震监测意义重大。但长期以来,受经费投入、观测条件、后期运维等因素限制,海洋地震监测仍是地震监测的一大难题。

“面对难题,最怕的是未战先怯”江苏省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勤说,“以前做过不少工作,也经历过一些挫折,但在发现新的可能性的时候,依然要勇于尝试”。

江苏省地震局从一次海洋地震中找到了解决海洋地震监测难题的“新入口”。

2021年,大丰海域发生5.0级地震,三峡集团大丰海域风电工程位于震中附近,地震曾造成风电系统受损。江苏省地震局与企业多次沟通,最终达成协议,与长江三峡集团江苏分公司开展合作,利用海上风电工程开展海上地震监测,共同推进海洋防震减灾工作。

合作共赢,开拓海洋监测新模式 

2022年11月,江苏省地震局海洋地震监测工作组成立,工作组由7名专家组成,其中4名研究员。在距离大丰海岸线45公里的海上风电场,工作组对观测环境、通讯网络、电力供给以及运维保障等情况进行了勘察,并在风电平台和风力基桩分别安装了地震计和强震计,获取了连续观测数据,进行了背景噪声、监测能力等计算分析。11月14日,射阳海域发生3.8级地震,被相距75km的风电平台上的地震计比较清晰地记录到,基于海上风电平台开展地震监测的可行性得到了实际印证。

图片

海上监测环境实地勘察

图片

平台地震仪记录到的射阳海域3.8级地震波形

经过一个月的调研交流、实地勘察、视频研讨、数据分析、报告编制,工作组完成了《江苏海洋地震监测台网建设可行性报告》。论证会上,地震系统内外资深专家一致认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拓海洋地震监测的建设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制约海洋地震监测的“供电、通信、运维”三大难题,为沿海各省市拓展海洋地震观测开辟了一条全新的路径。

三天两夜,他们从海上归来 

2022年12月底,江苏省地震局派出孙业君、王恒知、张扬、宫杰4名技术骨干奔赴海上风电平台,开展监测仪器安装和通讯调试工作。海上寒风呼啸,他们用手抬、用肩扛,把仪器、线缆、交换机等逐一搬到风电工程运维船上,一起搬上船的还有两箱方便面,这是他们这几天的口粮。经过近5小时的航行,深夜十一点多到达海上风电平台。他们肩扛手提仪器设备,一步步爬上约四层楼高的平台,顾不上喘口气喝口热水,就开箱调试架设仪器。王恒知说道,“这几天我们先后感染新冠病毒,发烧、乏力、浑身疼痛,但是海上作业时间紧、任务重,只能克服困难,三天两晚连轴转。”与病毒赛跑、与天气斗争,尽管困难重重,但他们圆满完成了仪器安装、通讯线路搭建等任务。之后,他们又马不停蹄地赶往海上风电陆上集控中心解决网络通讯问题。此次任务的顺利完成,为后续海洋地震监测台网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图片

海上平台地震仪器安装现场

在蔚蓝的大海中捕捉地球的“脉搏”,这是地震人独有的浪漫。下一步江苏省地震局将建设由19个观测站组成的长期固定、实时传输、运维便捷的综合海洋地震监测网。江苏海洋地震监测台网建成后,将有效监测苏北-滨海断裂和南黄海中强地震潜在震源区构造活动,提升南黄海地震监测预警能力,为减轻沿海城市地震灾害风险、保障海洋重大工程地震安全以及开展海洋地震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来源:中国地震局微信

供稿:安珍

信息来源:中国地震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