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苏震之声 > 震震有词

一个个数据,是一步一个脚印测出来的

——记江苏省地震局江苏地震台流动监测中心

发布日期:2022-01-10 10:55 浏览次数:

头顶烈日、身在酷暑、顶风冒雪、披星戴月,这是野外测量的代名词,没有从事过这项工作的人很难真正体会其艰苦。在江苏省地震局就有这样一个集体,他们长年累月承担着地震监测野外测量工作,5个人、200多天、7万公里,是这个集体每一年出差的天数和用双脚丈量出来的里程。

不惧高温 坚持测量

江苏地震台流动监测中心主要负责郯庐断裂和茅山断裂的跨断层水准测量和涵盖江苏、浙江、上海测区的流动重力测量工作。测量采集的每一个数据,都能够真实反映整个测区地壳运动的变化,可以为中长期地震预测提供有效的依据。

又到一年酷暑季,早晨就是 30 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在江苏地震台流动监测中心干了 23 年的宋浩和刚进队4 个多月的蒋成顶着烈日,踏上了 20 天的高温征程。这次他们主要负责整个浙江测区的重力测量工作,工作量大、 覆盖面广、外界阻力大。其间,为了保证数据采集的准确性、真实性,即便测量场地温度高达 41 摄氏度,他们依然坚持作业,连续工作3个小时。完成这条测线的工作后,他们放下仪器挥起锄刀,开始清理下一个场地的野草和杂物。

流动重力测量每天至少4个测段,最多的时候,跑过8个测段,测段之间距离大概 100 多公里,降暑药是他们的必需品。由于大多数测点地处偏僻,没有吃饭的地方,宋浩和蒋成在野外测量的 20 多天,一直在吃泡面,很多时候回到酒店已经是晚上 9点多,可是他们还不能休息,必须对重力仪进行校正调零,把当天测量的数据整理存储好,这一天的工作才算正式结束。江苏地震台流动监测中心自成立以来,很多成员因为长期扛仪器,腰部和脊椎都受到损伤。2000年,宋浩在浙江天荒坪工作的时候,伤到了腰,为了不耽误工作 ,他靠打封闭针坚持。对测量人员来说,加入这支队伍,就没想过离开。

顶风冒雨 精确采集

除了流动重力测量之外,江苏地震台流动监测中心还要负责跨断层水准测量。江苏省共有8个跨断层水准测量场地,分别是苏北的重岗、城岗、晓店、马陵,苏南的薛埠、竹矿、曹山、芳山。每年水准野外测量在80天左右,行程七八千公里,测量工作人员在每期测完24小时内,需要将观测数据上报大地形变测量技术管理部。

同时,测量人员还需对产出的水准观测数据及时进行分析研究,绘制各场地形变曲线图,对异常信息进行研判。提到记忆最深的工作,江苏地震台流动监测中心主任吴晓峰说:“我印象最深刻的是2010年至 2013 年在溧阳芳山场地进行跨断层水准测量。测量场地面积大,到处都是沙石场。溧阳芳山场地发展迅速,为了采矿兴建了大量的采石基地,沿途的采石矿车络绎不绝,而且人车混行,十分危险。”当时,江苏地震台流动监测中心用的水准仪是人工读数的,需要用望远镜读取标尺读数,然后报给记录员进行记录。一刮风,测量人员的眼睛就会被沙子迷,不停地流眼泪。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下作业,测量的数据依然准确无误。为监测江苏省内郯庐断裂带和茅山东侧大断裂带的活动情况,今年7月7日至14日,江苏地震台流动监测中心跨断层作业小组赴现场进行野外数据采集。由于在梅雨季节,路途中遇到大暴雨,为了不影响工作进度,队员们坚持测量。水准测量点有的十分偏僻,测量人员需要扛着仪器走好几公里。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下,江苏地震台流动监测中心采集的数据4个场地每公里偶然中误差全部小于0.17毫米/千米。在苏北完成测量后,江苏地震台流动监测中心又赶赴苏南场地。面对灼灼烈日,寒冰雨雪,他们从不退缩。“记得 2017 年的冬天,雪下得很大,深度有30多厘米,基本上没过了雨靴。风吹得人睁不开眼睛,我们就扛着仪器走,真的是举步维艰。”江苏地震台流动监测中心成员代宪鹏说。冒着大雪去测量,似乎是每年的常态。不管遇到多恶劣的天气,路途环境多危险,江苏地震台流动监测中心的队员从来都是坚持坚持再坚持。

正是因为这支队伍有着超强的团结协作与吃苦耐劳精神,2014年至今,江苏省地震局江苏地震台流动监测中心的观测资料连续7年获得全国观测资料评比前三名。2018年区域流动重力、跨断层短水准工作获得江苏省防震减灾科技成果奖三等奖。在其岗、任其职、担其责,这支队伍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这句话。1981年参加工作的张辉、“中生代”的吴晓峰和宋浩、“年轻人”代宪鹏和蒋成在老一辈测量人的指引下,奋勇向前,以最大的热情和干劲儿,勇敢地走在这条测量路上。


供稿:夏文君

信息来源:江苏省地震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