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卫报:江苏地震速报时间缩短至1分钟
江苏省地震参数速报时间从30分钟缩短到1分钟,在短时间内就可以了解到地震的发生时间、地点和震级……
昨天是“5·12”防灾减灾日,日前,记者跟随省地震局工作人员,实地采访南京、溧阳、高邮等地的地震台,探秘精密监测地震数据的先进仪器,近距离观察地震工作者的日常。
不起眼的水泥摆墩 能快速感知几千公里外的地震
在南京基准地震台办公室的墙上,以年代为顺序,张挂着一幅幅画,它们折射出新中国地震事业的发展历程。
南京基准地震台台长陈飞介绍,在南京地震科学馆中,有1931年安装完成的德国产大型维歇尓地震仪,该仪器质量达17吨,全世界仅生产了3台。目前,这台仪器是世界上仅存的两台之一。
在南京地震科学馆的一个僻静房间内,记者看到了一座水泥筑成的摆墩。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放置在这扎入基岩的摆墩上的地震仪,能快速感知几千公里外的地震。
省地震监测中心副主任缪发军告诉记者,根据他们的统计,在2011年至2018年江苏省及周围30-50公里范围内每年平均发生地震约200次,其中有震感地震约10次。
台里8个人轮流值夜班24小时监控仪器
溧阳地震台自1998年进行数字化改造后,被中国地震局确定为国家基本台,同时也是江苏省自动地震速报备份中心,全省的地震数据都在此集中备份。
溧阳地震台台长毛华锋介绍,为了确保监测地震数据的准确性,地震台位于人烟稀少的郊区,距离城区约16公里,交通十分不便,台里仅有8名工作人员,每人每天夜里轮流值班,对仪器进行24小时监控。
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
预计2022年建成
高邮地震台台长蒋延林告诉记者:“为了解决能源需求问题,国家采用高压直流输电方式西电东送、北电南供,但高压直流输电的不平衡电流,会对全国地震电磁观测产生严重影响,使地震观测数据出现偏差。为此,我们台研发了高压直流输电对电磁观测干扰判别系统及干扰处理方法,每天对全国28条高直线路干扰进行实时判定和发布,对干扰数据中缓变台阶和直方台阶进行处理,基本解决了西电东送、北电南供对地震电磁观测的干扰问题。”
防震减灾维系着大家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目前,江苏平均每万平方千米有7个观测站点。另悉,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正在建设中,作为国家工程的一部分,我省的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台网,由162个台站、一个省级中心、10个服务终端组成,它们将和全国1.5万多个监测点一起,组成世界上最大的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观测网络。该项目预计2022年建成。
信息来源:宣教中心